六月飄香制茶忙。走進湖北宜紅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紅茶生產線開足馬力,攤青、殺青、炒干、烘干、提香……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后,成品茶葉不斷“出鍋”,打包入倉,等待發往歐洲等市場。截至5月底,已有540噸宜紅茶出口海外。
一直以來,宜紅茶的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歐洲市場。2022年初,歐盟市場提高了茶葉農殘標準,從而對宜紅茶的品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不影響出口,宜都趁勢應變,充分發揮碧水青山的生態優勢,在茶葉產區大力建設“歐標園”,全面推廣綠色生態、節能低耗生產技術,以此助推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2年,我們建設了1000畝茶園試點,市場反饋很好,今年我們打算增加到5000畝。在‘歐標園’中,有機肥替代了化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代替了農藥。”宜都市果茶服務推廣中心高級農技師廖勇表示:“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產品達到歐盟的標準。”為保障“歐標園”建設質量,茶農購買使用農藥還要實行處方制、實名制。
在宜昌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的背景下,宜都茶產業著力走綠色發展之路,既契合時代主題,也是發展內需要求。宜都茶葉產區絕大部分集中在清江和漁洋河兩岸,清江和漁洋河在宜都匯入長江,保護清江和漁洋河對長江大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使用化肥后會讓土壤水溶性養分等物質被雨水和農田灌水沖刷后流入河流,施過農藥的農田被雨水沖刷后,農藥最終也會進入河流,它們都會對水體造成污染。”廖勇說,宜都作為長江邊上的城市,抓好長江大保護責無旁貸,因此宜都建設“綠色生態”茶園勢在必行。
據了解,宜都現有茶園13萬畝,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生態低碳茶園建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病蟲草害防治方面,盡量采用生物方法,實行綠色防控,減少農藥使用;在施肥過程中,提高有機肥的使用比例,有機肥和復合肥的比例為3:1,并開溝深施肥,減少對土壤的破壞;實行茶林間作、茶果間作,形成人工復合生態茶園,培育健康茶園土壤;做強“茶葉+”產業,連續舉辦了兩屆宜都市春茶節,推進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茶文旅融合發展,讓茶園成為游客的休閑之地、學生的研學之地。
宜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施春燕說:“宜紅茶是中國三大工夫紅茶之一,馳名海內外,茶產業是宜都農業的主要產業之一,也是宜都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2022年,全市茶葉產值超過7億元,加工產值42.65億元,綜合產值達50.6億元。接下來,宜都將以打造‘歐標園’為契機,加快推動宜都生態低碳茶園建設,這既是提升宜都茶葉品質的需要,更是宜都助力長江大保護的實際擔當。”(記者方勇華、通訊員朱燦義)